1978年,莱西岱墅西汉木椁墓中出土了一件大木偶和若干小木偶,属考古发掘的一项重大发现,引起国内外考古界及有关学者的极大关注。
大木偶高193厘米,肢体由13段木条组成,关节可活动,坐、立、跪兼善。是迄今所发现年代最早、个头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制偶实物,被称为中国木偶之最,有“天下第一偶”之美誉,属国家一级文物。莱西因此被称为木偶艺术重要发源地和“木偶艺术之乡”。
莱西岱墅出土的西汉大木偶
中国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湛。木偶艺术是中华“非物质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莱西出土的西汉大木偶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史料记载,中国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民国之后期逐渐衰落。莱西木偶在文革期间同样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没”,演出团队几近绝迹。
2006年,莱西文化部门在文化普查中发现了莱西木偶艺术,并开始了深入细致的发掘、传承工作,中断了50多年的木偶艺术重获新生。
莱西木偶第四代传人倪奉先传授木偶艺术
2007年,莱西市政府印发公布了首批莱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莱西木偶戏列入了首批保护项目。
2008年5月份,老戏班在原有的基础上组织成立了青岛莱西木偶艺术团。
2008年9月25日,莱西木偶戏艺术入选青岛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莱西木偶开始了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发展等系列活动。
2010年5月25日莱西木偶首次走进青岛劈柴院。
2010年8月15日,莱西木偶参加20届国际啤酒节巡回演出,获得了啤酒节组委会颁发的“最佳表演奖”。
2011年11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以《小戏要做大文章,保护需要全社会》为标题,报道了莱西木偶传承情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文化日记》栏目也对莱西木偶传承给予重点报道。
2012年5月,莱西木偶艺术馆成立。标着莱西木偶发展步入正轨。
木偶艺术团刚刚成立时候,主要剧目是传统的京剧和吕剧,几乎没有人看好木偶艺术的发展前景,很长时间莱西木偶一直在不温不火的环境中喘息着。
由于年老体弱,倪老先生只能由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让年轻人学习木偶道具制作和木偶演出技艺,2012年7月,倪老不幸去世。
以姜玉涛、吕旭东为代表的传承人深感责任重大,带领年轻团队探讨创新木偶制作和演出技艺。
木偶的制作要涉及到泥塑、木工、钳工、服装、戏曲等20多个门类的专业技术,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苦心探究木偶制作方法,借鉴传统方法创新现代工艺。2014年,全国第一届木偶大赛上,莱西木偶艺术团凭借自己创作的剧目《农夫与蛇新传》荣获全国木偶大赛银奖。
他们革新偶头木雕工艺,尝试纸浆塑形技术。这项革新首先要制作泥塑模型,寒冷的冬季做泥塑活,冰冷的泥巴将双手冻僵,炎热的夏天做木工、钳工活,汗水将衣服完全湿透都是常有的事。“没有汗水和泪水,就不可能有鲜花和掌声”,每当这个时候,姜团长总会这样鼓励大家。
要演好木偶戏,需要演员苦练“三项基本功”:步功、举功和捻功,最累的当属举功,通常他们每天都有2个小时的基本功训练时间,对于女孩子来说,每次举偶半小时以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为此她们经常训练到胳膊酸软,大汗淋漓,脸上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
演员们幕后排练更辛苦,哪怕是一个动作,他们也是反复排练,精益求精,有时候演员们生病了都坚持排练,有时候他们也有意见相左,为了剧情吵架,闹矛盾,但是他们为的只是他们的梦想,为的只是那些不断喜欢木偶艺术的观众群,所以,他们再怎么吵,也不会撼动那股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最终经过不懈的努力,莱西木偶最终走向高端,进入大剧院,不断各地巡演,名声也越来越大,演出活动也越来越多,莱西木偶艺术团最终迎来了他们的春天。